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集锦十四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集锦十四篇

发表时间:2023-12-27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通过多次筛选,小编找到了最新最全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当我们阅读这位作者的著作时,不禁感到愉悦。写一篇有趣的读后感也是对所读作品的一种总结和回顾,您觉得写读后感是一项难以应对的任务吗?我们希望以下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1

--环境与教师

邝婉华'为儿童提供利于发展、成长的环境,把阻碍发展的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的环境能够让儿童积聚力量,为它提供开展活动必不可缺的手段。由此可见,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中,环境不仅是课堂的准备,也是教师的准备。

'某些整洁明亮的教室、低矮的窗户、窗台上摆满盆花、袖珍型的现代家庭家具(小桌、安乐椅、学童小手可及的低矮橱柜、放置在橱柜内学童可以随意取出的物品),这一切似乎在儿童生活方面做出实际意义的真正的改善。可见,课堂环境需要于孩子的身体比例相适应,创造一个属于孩子的小社会环境,使他们更加独立自信。

就好像我们萤火虫班,之前我们班的环境是为3-6岁的孩子准备的,从上学期开始我们班变为小班——1.5-3岁的孩子就读。因为有一岁以上的孩子,而且他们的身高相对较小,我们发现孩子们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对教具也不是很感兴趣。

因而我们及时调整,重新布置了课室,把四层的教具柜全部换成三层柜子,在生活区和感官区都摆放了矮桌子,在洗手台下边放置垫脚凳。变化之后,孩子们不仅在一个状态下工作,而且更加独立。就好像我们班的源宝,刚入园才一岁三个月,多多刚入园才一岁五个月,年龄都比较小,个子相对教具架来说有点矮,洗手时都够不着水龙头,之前都需要老师协助才能洗手,放置垫脚凳后,可以独立地洗手,以致更适应儿童之家的生活。

除了课室的大环境,课室的教具也要符合他们年龄,还要符合他们的个体需求。而且教具的摆放都是有递进的顺序的。“孩子们在成长。所有有利于发展的手段都使他们着迷。他们对懒惰的活动不感兴趣。

“从简单的教具到难放的教具,让孩子们实现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因而在选择教具的时候需要根据班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选择,还有摆放教具有固定位置且要递进的方式摆放。我们班是根据班里现有年龄层来选择教具,在感官过渡区会摆放吸引1岁多孩子的工作,同样摆放与2岁多孩子相符的工作。

有一次,工作时间,乐乐在课室来回走动,偶尔会取一些投掷石头、大勺子舀等对于他来说简单的工作,还时不时打扰别的孩子做工作,老师观察后做出引导,最后他与开锁的工作产生连接,不断地在探索开锁的工作,好像找到自己心灵的需要一样。

如果环境的准备是基础,教师的准备是必要的。“首先,要求教师确定正确的道德立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为孩子着想的心。用职业道德标准提醒自己,爱孩子。尤其是蒙台梭利老师,没有对孩子的爱是很痛苦的。

虽然我是教育专业的,但我真的接触过蒙台梭利教育,还是加入了从化自然树儿童之家。而对于孩子,由于自己没有做过妈妈,只是觉得孩子都好可爱,很好玩,但是在这里工作后,觉得孩子很神奇,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爱之后,往往给到你出乎意外的结果。像凯凯一样,有段时间他中午睡觉时说:

'邝妈妈,邝妈妈,我要邝妈妈陪我睡觉,听着心里真是温暖啊,布布每天睡醒午觉,都会精气十足地来一句'邝老师,布布睡醒了。“是的,孩子是那么单纯,那么单纯,你真的爱他,他在心里想着你。

看着他们长大,自己也慢慢地长大,心也不是简单的爱,而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慢慢学习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和方法。即使看到累了的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快乐。还有'教师应当做好精神上的准备,持之以恒地研究自身,以便清除自己根深蒂固的缺陷,认识构成自己和儿童之间关系的障碍的东西。

为了发现自己意识中隐藏的缺陷,我们需要外部的帮助和一些指导;必不可少的是,它指出我们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到事物。“是的,作为蒙台梭利的老师,应该是一张白纸,或者尽可能漂白自己,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我很高幸我毕业后来到这里,我也很高幸我可以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接受蒙台梭利教育。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才会去掉儿童眼中的刺'.只有教师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改正,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而在这一点上我不断地改正中。

一个有准备的老师一定要有观察的能力,而这里的观察不是普通的观察,而是从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从孩子的行为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常常忽视这一点。大多数时候,成年人喜欢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立刻下结论,给孩子贴上标签。

只有我们的课室准备好,教师准备好,孩子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重复的练习,从而更专注更自信,同时也能独立自律。这样孩子逐渐趋向正常化。前面的路是光明而曲折的。孩子们正在成长,仍然需要努力工作。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2

大一班朱倩

5月中旬,幼儿园组织大家去听一场“让天赋自由”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是来自台湾著名的哈佛蒙台梭利幼儿园的黄园长。她通过浅显的例子、直观的****和生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了蒙台梭利教育观在幼儿园的实践和应用,使我对蒙氏教学法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多的了解蒙氏教学这种崇尚自由与关爱的教学模式,我有幸拜读了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这是一本是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集中体现。

于是自己怀着一种想了解儿童,想走进儿童内心世界解开他们的秘密的渴求,走进了这本书。

童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童年的世界里隐藏着许多秘密。当我读完《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对工作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找到了解开孩子心中秘密的钥匙,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这本书首先让我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蒙台梭利认为的人生来就具有“潜在生命力”。在书中她很形象的把“潜在生命力”分化发展并使儿童形成复杂心理现象的过程比喻成宇宙从虚无到创造出天体万物的过程。这种“潜在生命力”是生命发展的原动力。

这跟洛克提出的“白板说”以及我们传统认为儿童知识技能的习得是靠后天学习的观点相悖,这也正是蒙台梭利独到见解的地方。但是儿童身上这种潜在能力,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有准备的环境中,他的原始动力才能启动起来,身心才会自然地发展,并释放他无限的能量。一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他们被大人忽视和压抑。

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我们应该去发现那些阻碍自己真正认识儿童和了解儿童的原因,改变对待儿童的态度,尊重儿童、善待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世界上所有的儿童都具有蒙台梭利所说的“吸收性心智”,它是儿童所特有的一种受“潜在生命力”驱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和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婴儿只能从周围几百个声音中选择人声来模仿,因为他必须适应人类社会。曾听过一个故事:

说有一个孩子,她的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德国人,请的保姆是菲律宾人,这父母也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语言发展,他们经常和孩子说话。可这孩子三岁前竟然没说过话,父母还在猜测是不是孩子某些器官出问题了。然而在这种担忧中,奇迹发生了,孩子在三岁后的某一天突然张口说话了,他竟然能用不同的语言回答家人的问话,可以说是对答如流。

我想这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吸收性心智”在起作用,虽然孩子没说话,但他能够积极主动的吸收环境中的语言因素,并在适当的某一天展现出来。

其次,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的观点,并高度重视敏感期的教育价值。同时,她还以老妈织毛袜的简单例子来说明敏感期的暂时性。我们被告知**我们应该抓住儿童的敏感期开展相关教育,这将事半功倍。

否则,即使后天付出几倍的精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它还告诉我们,当老师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找出他们能力的敏感期,及时教他们。记得前一段时间,有家长一直问我,班上最近是不是在教孩子认字啊,因为孩子一回到家,就拿起纸和笔,满屋子找字写。

这时,我才想到,前一段时间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将自己认识并会书写的汉字写在送给爸爸妈妈的贺卡上给大家分享的事情啊,后来陆陆续续有一些孩子也效仿他们学写汉字。尽管写的歪歪扭扭,他们还是很喜欢。我想这就是孩子的书写敏感期到了,于是顺势就让这些后来的孩子学习坐姿、拿笔、握笔以及书写字体的顺序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的兴趣逐渐渐弱,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敏感期结束了。(zw5000.cOM 作文5000网)

虽然我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有些了解,但也有一些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法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具有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仅把游戏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轻视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改造和创新。

我记得我在学习期间参观了一所幼儿园。他们的一个关键研究项目是关于儿童在角色扮演中的成长。园里规定,每班下午的时间(除特殊情况外)都让孩子玩游戏。除了必要的指导外,老师还在观察和记录。

只见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要运用生活经验,要学习协商、分工、合作、等待等等,必要时他们还要自己制作一些道具来丰富游戏内容,所以孩子们很喜欢这段属于自己的时间。从这也看出游戏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想如果没有接触蒙氏中的“工作”一说,我想孩子也会把这种游戏视为一定意义上的“工作”。所以我认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得到身心和谐的发展。

对于蒙台梭利提出的工作才是儿童成长真正的需要的观点,我不太认同。

蒙特梭利是掀起了幼儿教育界的革命,她的理念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通往儿童心理的道路,帮助我们了解了童年的秘密。但她毕竟是西方国家传过来的,要在我们东方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还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将其完美的跟中国国情结合,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儿童成长发展的切点,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想每次童年秘密的解开,每次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都将是我以后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进的动力,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郑东新区普惠路第一幼儿园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日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3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4

刚做母亲时,曾读过几本关于幼儿启蒙教育的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对于玛利亚·蒙台梭利这位享有盛誉的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我并不感觉陌生。《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博士的另一力作,是作者对儿童的内心世界着力探索之后,进行的客观而理性的分析。与《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侧重于指导父母与教师如何“做”的角度不同,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儿童生长的身心特征,所引用的一个个极其细微的事例,不经意间就让我回想起,女儿成长过程中许多忽略过去的现象或片段,不禁由衷地敬佩蒙女士——必是怀着朴素而虔诚的信仰,致力于儿童内心世界的探索与研究;必是怀着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从**世界往儿童世界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一百年后的今天,本文的许多观点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如:

“儿童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

“对**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去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用他的行动向儿童展示了人的举止行为。孩子们通过模仿他们所接触到的东西开始他们自己的生活。**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儿童。”

……本书于我的最大所得,在于更新并丰富了我对“儿童立场”的基本认识。之前,对于“儿童立场”,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一切均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师应俯下身子迁就孩子。所以在我内心里,一直认定:

**的认识是高于儿童的,我们注视儿童的目光似乎也总是居高临下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并不难——只要弯下腰。在扎实有力的科学实验基础上,蒙女士为我纠正了这个错误的想法。

首先,“儿童跟**的这个有组织的社会是完全不相干的。他的‘王国’肯定不是‘这个世界’。对于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人造世界来说,他是个陌生人。

儿童是作为一个不合群的人进入这个世界的,他是这个公认的秩序的打扰者”,而“**倾向于压抑儿童的活动。由于他们不希望被打扰或被烦恼,他们就试图使儿童驯服”;其次,“儿童的工作截然不同于**的工作。这是心理能量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工作。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从而得出结论“在一个领域**是主人,但在另一个领域儿童是主人。无论儿童和**都是国王,但他们是不同王国的统治者”,“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使他能自由发展的环境”。这些话初读觉得情理不通,细细思量,便会心悦诚服。

在**眼中,孩子总是“不懂事”的;可是,反过来想,从儿童的眼里看**,又有多少**是“懂事”的呢?因为他们同样不懂孩子的心,不懂孩子的事。**在学习和工作中以经验、效率擅长,在这样的方面,确实要高于儿童的能力;反之,儿童却以好奇心、想象力见长。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违反规则,说不寻常的话。因此,如果你想进入儿童的世界,仅仅学会俯身绝对是不够的。也有人提出,理解儿童首先要尊重儿童。

我想,尊重仅是态度,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付之行动。

什么样的行为能助我们走近学生呢?我不由得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上学时遇到的一位老师,想起他一次给我们上课时的场景:体育课上,步老师正给我们认真地讲解示范动作,突然,天上訇然作响,一架喷气式飞机低飞而过,呼啸着在天上划出一道白线……它飞得那么低,又那么响,一时间,我们所有人都抬头观望,都忘了去听步老师的讲解了。

直到飞机已经无影无踪、那道尾巴似的白线也渐渐变宽,大家才收回神来,正迎上步老师矍铄的双眼,我们心知不妙,赶忙低头等着挨训。可步老师却笑着说:“怎么了?

有好奇心很正常啊!看完了咱们继续上课……”时间过去了那么久,那节课学的什么内容我早已记不清楚了,可这个细节一直令我念念不忘。尤其是当了老师之后,我经常想起那一幕。老师的理解使我倍感温暖。我也想给我的学生们这样的温暖。

今天,我才理解我的老师正是基于“发现和解放儿童”的新教育理念,以己之心度人,保护我们的好奇心,给予我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无论课上与课下,给学生适当的自由是非常必要的,这其中,包括给学生“犯错”的自由。

我的学生小陈是个极粗心的孩子。他只要一提笔写字,总会错得满篇皆是,最气人的还在后头——就算是照着写好的范字来订正,他也还会改错好几个字;而且订正词语时他总会将之前没错的字改成错字。没法子,因为改错,他几乎天天挨批。

只有一次,他将出错的十几个字一遍改对了,看着作业本上的对钩,他兴奋地对我说:“范老师,这是我第一次一遍就改对了!”说话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这才反应过来:

我教了他快一学期了,他改错居然就没有一次能一遍改好的。我刚想训斥他“居然还好意思说”,可一抬头,看到他的笑容那么诚实,可见这小小的成就感是发自他内心的,于是将到嘴边的话变成了鼓励他:“太好了!

说明你也能做到细心,以后要争取让错字越来越少!”他高兴得直点头。虽说他后来还是总错字,但真比以前错得少多了,遇到反复错的字,他还会主动找我要存进班里的“错字银行”。

我很庆幸那句训斥他的话没有说出口,如果换做挖苦他的话,现在的他还会这样主动积极地去改错吗?我不敢说。

著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撰文《教室,一个应允许犯错的地方》,也带给我这样的思考:如何对待学生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错误、失误?这么小的孩子靠提前预防当然是不现实的;事后,一味的批评和批评只会增加心与心之间的差距,不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孩子有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获得他(她)的信任,并与他(她)一起寻找原因和改进。这会给孩子们面对错误的信心和勇气,不会只留下犯错后的恐惧和失落。

这个想法,我也尝试应用于其他类型儿童的错误诊断和治疗。小高同学经常丢三落四,因为没有条理,常常忘带书本、文具,每周少说也得有两三次这样的情况。而他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打听孩子的事情。

大约一个月前,发生了什么事。几天之内,他连续丢了四支新钢笔。他问不上来,就摇摇头。无奈之下,我把自己的钢笔先借他用,突然想起一个方法:我用写好自己姓名的口取纸给两支钢笔做上标记,交给他用,告诉他要保管好,期末再还给我;又找来他前后左右的同学,请他们配合我督促小高及时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文具、书本。

目前,我们的约定还在继续中……

确实,从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让我更能贴近孩子的心,但转而从孩子们身上,我也会有无数新发现、新体验。《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童书,女儿小时候,我读给她听时,我们也进行过这样的争论:我和她,究竟谁更爱谁多一些?

很自然,我女儿对我一言不发,我从心底里确信我更爱她:因为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这么认为。

可是,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女士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推翻了我的看法——“早晨,儿童进去唤醒他的父母,这是一件极讨厌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促使一个儿童一醒过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前几天,还听同事笑谈起:

班里一个女孩子,缠着妈妈为她编老师那样的辫子,只因为她特别“崇拜”她的老师。瞧,我们可以非常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但是不会因为喜欢而愿意“变成”她,但孩子会,因为她全心全意地喜欢她的父母、她的老师。面对这样一颗颗真挚的童心,我们要怎样收藏和回报才好?

捧读《童年的秘密》,让我认识到:爱与宽容,往往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独属于儿童世界的精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5

在备孕阶段即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定会受益匪浅。原先认为刚出生的小宝宝,除了吃喝拉撒睡,他只是一个偶尔会抿嘴痴笑的小玩意,原来,他也有良多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核心我以为是孩子的本能。

我们大人做的良多事情,好像是压制了他们的本能。回想一下,在他们尚在襁褓之中,我们除了将他们捆得严严实实,偶尔在他睡醒时分逗乐一下,是否有给他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将他斜放着可以看清四周的环境,辨别周遭的声音?在他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很不厌其烦的对他说良多,却没有当真听他在讲什么,或者想表达什么?在他蹒跚学步之际,我们是不是在旁边当真的盯好,一旦他有些许的跌跤姿态即立即抱起来,宝宝长宝宝短的开始专心呵护?又或者是拽着他的手往前奔?

蒙台梭利作为教育界的医学博士,列举了一些小孩的行为,固然是100多年前的小朋友,这个普遍性却是古今中外的一致。好比,他们在捉迷藏的时候,小朋友都一定要躲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然后找的人也是在固定的地方找,找到之后大家就开始开心的大笑,然后重复同样的动作,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作为成人的我们看着很无趣,会指导他们躲在一个新的地方,这个时候,藏的人和找的人都很茫然失措,过不了多久就会结束这个变来变去他们觉得不好玩的游戏。这个现象归结为一个理论即儿童看重的外部秩序和内部定向。他们不喜欢变来变去,就喜欢简朴的东西重复做,而且沉醉其中。不禁想起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复杂的事情简朴做,简朴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

我们理想中的孩子,是热爱学习,彬彬有礼,懂礼貌,乖巧,不迷恋游戏的。但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作为父母的我们对他们了解少之又少。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这些孩子的是自由的,老师更像是一个局外的傍观者。看着他们自理,自处,自我调节和交往,而这些孩子可能只有十几个月到几岁而已,通常我们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的帮助,否则只会让事情一团糟。而放手让他们去施展自主性时,他们反而是礼貌的,考虑周全的。

这里就不得不说回孩子的本能,我们成人不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勒绊者,只做心中关切,行为疏通沟通,不用命令式而是多建议,是否孩子会更茁壮成长呢?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6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准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泛起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条件下,尽量让幼儿在最天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前提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晋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痛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收留易产生爱好,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爱好,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爱好,有了爱好,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假如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长短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淘气,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认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痛快的环境,所学的内收留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爱好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缺,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功课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全神贯注,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知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糊口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良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收留,固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进步了我对孩子教育的熟悉,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中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7

童年的秘密精读半月之后,想起了这样的文字——有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用艾莎的童年轶事与天下父母教师共勉!如果你亲身经历过,将感同身受!

如果一个成人使得儿童相信他自身是无能的,那么,一片乌云就会笼罩在他的心灵,他就会陷入胆怯,冷漠,恐惧的状态之中。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儿童就形成了一种内在障碍,被称之为“自卑”!这种障碍可能作为一种无能和自卑的感觉而在他心里存在下来,这将阻止儿童参加社会生活!这种自卑导致儿童产生胆怯,作决定时迟疑不定,面临困难或批评就退缩,遭受压抑时就流泪等表现!这些表现与儿童的痛苦心态又是形影相随的!相反的,一个正常儿童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他的自信和责任感!

记得六年前我读《有吸引力的心灵》时曾感悟到类似这样的文字:曾几何时!我们可还记的雨后踩过的小水坑!贪婪的吸嗅着雨后泥土的芬芳!着迷于路边花丛中蝴蝶翩翩起舞而耽误了上课!融进于血液里的栗子鸡,煮玉米的香味儿充斥着整个童年!当时刚进入幼教行业的我以为这就是童年!从业六年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每个儿童都有一颗稚嫩的心灵!你会在画板上画些什么?致使每个人也就有了五彩纷呈的童年记忆!

我亲爱的宝贝们,我将如何做才能守护你们稚嫩的心灵?教师必须意识到儿童是拥有心理生活的,只是这种心理生活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他的发展往往被成人无意识地破坏掉!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教师再精神上要做好准备,必须时刻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的谦虚和慈爱,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儿童!

我亲爱的宝贝们!在我从业的岁月里我愿意倾听你们的心声!如果有一天我将老去!我多么希望——你们蓦然回首自己稚嫩的童年:赤着脚丫踩着夏季雨后的小水坑…嗅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欢快嬉笑的小脸儿仰望着蓝天白云…那傍晚天边的火烧云… 童趣的回忆…那回不去的美好的往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8

二、**的失误。在**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探索是令人满意和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满足。

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代劳。

既然我们知道**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

**我们的经验真的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吗?我看不是,**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我觉得并非是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读她。我们大多数人在某个地方失去了童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自己。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给了我们答案。首先,把孩子们放在一个愉快的环境里,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

小桌子、凳子和拖把都是专门为他们做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平静,一种空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客观心理学。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应向儿童提供特殊的家庭作业材料,以使儿童能够被这些材料吸引,促进他们的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和专心。

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也就是说,学会控制自己,平静地生活,喜欢工作。

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的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文明也将朝着更加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9

第四章:新生儿(p17)

感悟:这本书里就提到了我们平时对待新生儿的一些误区,她将新生儿与病人进行比较,我们会关注病人的各种病痛,并且小心翼翼的给予呵护,但是对待新生儿的时候却不会。因为我们不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一想环境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更不会按照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宜他们的场所。

他们一出生就感觉到了陌生,可是我们还是会以我们的眼光去逗乐他们,在环境上更是想参观小动物一样的**他们,可是他们的内心是恐惧的,所以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来对待新生儿。

第五章:天赋本能(p23)

感知:作为母亲的本能,我们人类会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动物们却不是这样,他们会将自己的孩子藏在特别隐蔽的地方,不准任何人打扰,等到他们能够自己独立的时候,才会使他们走出自己的安身之处。

这样对宝宝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好的,遵循了生命发展的规律。

第六章:精神的胚胎(p26)

感悟:前面说了很多动物和人的对比,在这边也提到了任何动物还是有区别的,人就像一件件艺术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反思到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关的教育。新生儿的精神逐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精界,这就是精神胚胎的力量。

第七章儿童敏感期(第37页)

感悟:这是蒙台梭利最早提出的“敏感期”这三个字,在这一章对敏感期进行了一个分析,之后重点讲了一个语言的敏感期。当婴儿开始看**说话的口型并发出一种呀呀学语的声音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

学习语言对**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却能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如果孩子两岁左右还不说话,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性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儿童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为未来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八章:秩序敏感期(p52)

感悟:这一章我看了感触非常大,因为自己的孩子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确实是这样,他们会强迫自己按照本来的顺序重新来一遍,我和好多家长也都讨论过这个话题,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不是孩子一根筋,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点。孩子们需要一个有序的环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事物和熟悉环境。

一旦他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不知所措。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当儿童逐渐从环境中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时,智力也逐渐被建构起来。

第九章:智力的发展(p64)

感悟:主要是讲了一下智力的形成和儿童的思维方式,不难理解,孩子和承认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而人的智力因素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发展的。为了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好,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5-6岁时,儿童的思维已经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

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第十章:成长的障碍(p77)

感悟:这里面我感觉到了儿童的成长障碍最大的就是**于我们**,我们有时候一天上班下来很累了,就希望孩子可以早点睡觉,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了。我也一样。孩子一睡着,就感到很放松。

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发展什么。真的是睡觉吗?我们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也许他们的发展就会不一样了,我觉得这一点值得所有的父母都去看一看。第十一章:

行走(p83)

感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步行练习与人类手部操作和智力的发展有关。为了使幼儿获得平衡的行动发展目标,她设计了“线上步行练习”。

线上步行练习虽然并不属于日常生活练习的四大类,但是意义同样重大,正如蒙台梭利所言: “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是通过走路获得的,并不是仅仅等待这种能力的降生。”对儿童来说,学会走路是“第二次诞生”,是儿童真正离开母体的开始。

但在这第一步之后,孩子们仍然需要经常练习,以达到平衡和稳定的步伐。“线上步行练习”要求儿童把一脚的脚尖和另一脚的脚跟相接触,同时置于一线上;在这种状态下,两个人互相残杀很容易失去平衡。因此,网络实践可以促进儿童平衡协调能力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在幼儿园为孩子们练习。

第十二章:手(p87)

感悟:在**的生活中,孩子肯定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帮助他们做的事情太多,教过幼儿园就知道,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真的很差,因为在家里什么都是家长在包办,从而限制了孩子自己手的发展。当孩子们想自己做某事时,他们会被命令禁止,这是一种干预。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也在和家长沟通,在家里还是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十三章:节奏(p97)

感悟:对于孩子用一种强烈的和迅速的节奏进行活动时,**一般都不能容忍。**愿意接受活泼的孩子所造成的混乱和混乱。

此时,大多数的**都会耐心地“袖手旁观”,因为他注意到某种十分清晰和可以理解的东西;当* *看到孩子们做事缓慢时,我们将帮助他们,以遏制他们的成长。

第十四章人格置换(第102页)

感悟:这里就讲到了我们的行为,孩子都是爱模仿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为人师表,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们都看在眼里,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更强,我们老师说的话、做的事,他无意间都在进行着模仿。

第十五章:运动(p109)

感悟:我们的肌肉会有一种记忆,当我们在运动时,就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运动和心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可以永远行使这种功能。

第16章:自由活动(p112)

感悟:我们经常把孩子比喻成“天使”“花朵”,我之前也认为这种比喻是对孩子的赞赏和喜爱,可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样的比喻只会限制他们的自由活动。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不经意间成了孩子自由发展和活动的障碍。

第十七章爱情之光(p117)

感悟:爱是什么呢?爱不是原因,而是一种结果。

事实上,在敏感期,让孩子与周围环境连系起来的不可抗拒的冲动,就是他对生命的热爱。我们希望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是在爱我们自己,我们将自己的希望与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爱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在晚上得到了一些灵感。其中,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要求也值得深思:

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先了解孩子

2。教师的心理状态比技能更重要

三。机敏、稳重、耐心、爱心和谦虚

四。不要用自己的智慧代替孩子的智慧

5个。对进展缓慢的孩子要有耐心

6。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以快乐和坚持的态度观察孩子

蒙氏教师的特质:

1、谦卑的态度

2、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它不仅是环境的创造者和保护者,更是与儿童的沟通者

四。它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向导,而不是领导者

5、是家长的沟通者

6、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7号。和孩子们在一起要活泼,但不要把自己当作教室的中心

8个。热情、爱、耐心、尊重和责任

9、机警、思维敏捷

10个。动作优雅迷人,外形整洁,品质高贵

11、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10

读了蒙台索利的《童年的秘密》、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很激动,我为了解了儿童成长的秘密而激动!我一直赞成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自由,这一观点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那天晚上,我和笑妈在msn聊得很晚。她说她觉得汀汀的教育是成功的,没有必要改变她的方法!看来误会太多!在这么多天对丁丁教育的反思和对蒙台梭利理念的消化中,我越来越发现,我和父亲对丁丁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教育是正确的,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我记得是2年前,有妈妈在教育论坛问张教授,为什么孩子不太粘妈妈,她觉得跟孩子关系很好,可妈妈上班去了,孩子很痛快的跟妈妈再见,妈妈觉得特失落。张教授回答说:你对孩子的爱感觉足够了,孩子对你的爱更满意。

这样很好的!

这一回答,就如我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的感受是一样的,就是一种强烈的顿悟:"噢,原来是这样啊!"我一直以为孩子老粘妈妈是孩子在表达爱妈妈呢,原来是表示孩子在索要妈妈的爱!

张教授这几年给大家答疑,我看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和孩子的依恋不够!“我相信,这里没有不爱孩子的人,素质应该比较高。他们怎么能不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我们到底哪儿做得不够?张教授说:"做家长的,必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到底要什么!

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孩子到底需求什么呢?蒙台梭利发现了:孩子要爱!

要自由!孩子天生就有“精神胚胎”,孩子的成长符合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势”。如果孩子的“精神胚胎”得到充分的自由,他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一个健全的心灵。

爱孩子很少有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因为对汀汀的爱,我很少思考我和汀汀之间的依恋是好是坏。我觉得我对汀汀挺上心的了。

我从怀孕就辞职在家,一直自己带孩子,请保姆帮忙也只是生活上的一些帮助,带孩子睡觉、教育孩子都是我们自己。汀汀跟我们的关系一直还不错。

我记得丁丁一岁多的时候,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小老虎皮皮去找他的妈妈。说到小老虎皮皮找不到妈妈哭,丁丁哭得很惨!

才1岁多啊,我还没怎么上班呢啊,每次出门回家他也没哭过啊!我就琢磨汀汀怎么天生多愁善感啊!

看了《童年的秘密》,我知道了,其实小孩子真的是有精神(心理)胚胎的,他是有感知的!在汀汀4个月的时候,我曾经出差工作过2天!那两天汀爸带着孩子,说汀汀老是满屋子找人,他是在找妈妈。

我相信,讲到小老虎皮皮找妈妈时,一定是唤起了他曾经的相同的感受,他理解那种感受,所以他也哭了!前几天在公共汽车上我突然想到,我忍不住哭了起来。我醒来,我给了孩子的爱,绝对没有孩子想要的那么多!

孩子们从出生起就通过感情认识世界。很多时候,因为年轻,他们觉得自己不懂事,常常忽视他们,伤害他们的心,但他们还不知道。

我曾打过汀汀几次,他1岁多点时,曾关他小黑屋,结果发现他不怕黑,自己在黑屋子玩上了。后来,我打了他的手,发现他并不害怕。后来,我打了他的屁股,他很害怕。每次打了他,他都很委屈。

我一碰到丁丁,丁丁的父亲就气愤地对我说:想想你是在发泄情绪,还是在帮助他!现在回过头来看,发现大部分是我不对。

有一次我抱着汀汀说:妈妈真喜欢你!他问我:

我淘气的时候你也喜欢我吗?我说也喜欢!他坚定的说:

不,你不喜欢!当时我听了心里挺难过。我觉得我打他是在教育他,为他好啊!

后来我去问汀爸,汀爸在处理跟汀汀的冲突上很有一套!我问他:"在孩子无理取闹,耍赖的时候,特别没理的时候你觉得怎么办最好?

他说:“抱着他,让我的心贴近他的心,让他感受到我的爱。”。哭也好,玩别的也好,反正是让他情绪先稳下来,等他情绪好了,再回过头来慢慢跟他讲,刚才他有什么不对的,这时候一般他能听进去了。

"这个方法真的很凑效。如果孩子不觉得你真的爱他、为他做好事,他会抵制你对他的坏态度,然后抵制你的要求。尽管他是被大人的权威强迫去遵守一些大人制定的规则,但一旦大人不在身边,他还是做了同样的事情!

打孩子,呵斥孩子,我发现,会非常伤害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孩子往往记不住是为什么挨了打挨了骂,但家长对他的责骂,给他带来的委屈,给他带来的伤害,在心里会留下很深的印记。

几天前,我觉得早上教张教授很好: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爱,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成为心理深处终身的阴影。教育孩子,爱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缺乏爱的孩子教育免谈。

我们认为孩子是否获得爱,不是妈妈、爸爸认为自己是多么爱孩子,而是孩子感受到多少父母的爱为标准。解决对孩子的依恋,从对孩子的依恋,也是妈妈理解大爱、爱对生命的依义。也是自己逐步走向成熟。

爱是心灵的激动,绝不是一种招数。依恋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孩子今天没看见妈妈,她非常想念妈妈,妈妈回到家,孩子会扑到妈妈的怀里,和妈妈亲。

作为妈妈,今天没有见到孩子,心理非常难受,心理急切的要回家见孩子。当把孩子搂到怀里,有一种十分幸福的感受。依恋是双方的爱。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11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在五年前读过,现在再次读来,仍有感触。她在二十世纪初期,就看出儿童发展的本质,看出儿童心内自有一个秘密的世界。但是大人们往往自以为是地忽略掉。她这样论述: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成人能够以从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儿童十分喜欢独立地完成工作,而且干得非常卖力。自由行动的儿童,不仅从他的周围与环境中搜集感官印象,并且喜欢一丝不苟地进行他的活动。儿童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从事各项活动成长起来的,因此他的发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儿童只有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如果不坚持这条原则,那么今后的教育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到无穷的混乱中。教育和生活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能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

这些论述的中心意思就是成人要放手让儿童去做,去感知世界。在动手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儿童的内心会逐渐达到完满。从教二十年,我一直有种感受,专注力差的孩子的越来越多。以前一个班专注力非常差的孩子约一两个,现在一个班能找到十几个。老师们也反映,根本不能上课,甚至在上课时到处跑的也越来越多。我儿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我一边听着老师的课,一边就担心地看着那几个自始至终地看着后面家长或者自顾自动来动去的孩子。孩子的专注力是怎样丧失的呢?这是我一直在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无独有偶。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孩子天生的专注力,是如何被家长破坏的》也讲到类似的观点。文章先列举了事例:

(一)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书店,旁边有个奶奶带着四五岁的小男孩也在看书,我相信这个奶奶非常爱他的孙子,我也坚信那个孩子的专注被奶奶毁了。男孩和我女儿在一起看书,两个孩子跪在地上。奶奶立刻上来说:“宝宝,别跪在地上,太凉!”孩子刚起来没两分钟又坐地上了,因为书店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书,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不模仿呢?奶奶走上前:“宝宝,不能坐地上,屁股凉了,拉肚子!”孩子又站了起来,放下手中的书,换了一本,然后就开始各处溜达。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拿起一本漫画书刚看了几分钟,奶奶又来了:“宝宝,渴不渴啊,喝口水!”孩子摇头,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开,把水送到孩子嘴边,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眼睛还在书上,奶奶不高兴了,一把把书抢下来,扔在了书堆里,然后开始教训小孙子:“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会上火,上火了就会发烧,到时候谁管啊,你爸你妈工作那么忙,不还得我弄你嘛!快,喝水!”小男孩无奈地喝了几口,然后又趴到女儿这里,和女儿看书。奶奶当然又不干了,连拉带扯地把孩子弄起来,两个人走出了书店。

(二)

我和弟弟做事情都比较专注,仔细想想,经验就是从小没人管。我小的时候,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家里条件不允许,于是我的童年有大把的时间发呆,有大把的时间做好一件事。四岁到六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爸爸单位大院度过的,我自己每天观察蚂蚁,观察青蛙,冬天在雪地上作画,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痛快。因为没有人催我,没有人关注我,反倒让我非常得专注。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书籍绝对是奢侈品。我家那个胡同第一家中有两位哥哥,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姚宁姚宇。他们的父母也都是老师,他们家里有看不完的小人书,有各种那个年代很难见到的小说。我还没有上学,就喜欢待在他们家里,那些书都被我们这些孩子翻烂了。有时候阿姨回来早,会开恩同意我把书拿回家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情,那些有书的晚上,就啥也不做了,趴在那里翻啊翻。这些点滴的童年时光无比快乐,也让我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做事认真专注。关键当时爸妈也太忙了,没时间唠叨我,而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一个孩子有好几个大人管着,每个人都对孩子发出指令,孩子的内心其实是乱的,谁说都得听,各种唠叨毁了孩子的专注。

第一个例子多么常见啊,几乎是随处可见。很多家长几乎是本能地这样去做。但他们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这样做,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他们会认为不管,难道让孩子放任自流吗?其实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看护人不去一再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项“工作”。

第二个例子就更有趣了。一个专注的孩子居然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管她。让她能得以长时间地自处,所以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关于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见。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候,也有可能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而不停地转换注意力,造成专注力的破坏。尤其在现在的家庭中,玩具众多的情况下,完全放任,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因畏难而使得注意力的轻易转移。培养专注力,家长的干涉同样有个度的问题。

回到《童年的秘密》一书,正好蒙台梭利所言,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涉,破坏掉的不仅仅是儿童的内心通过体验达到完满的过程,也同时毁掉的了孩子内心的专注力。现在正因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重视,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爱让孩子密不透气。爱之深,毁之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12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儿童并没有得到我们真正的关注。当一个孩子出生时,每个人都关心的是他的母亲。因为她受了很多苦,孩子不是受了很多苦吗?当新生儿来到世上时,医生只看新生儿没有表情,看他是否还活着;父母会用一种温暖而兴奋的眼神盯着他,用一种自满的心情欢迎他;其他等待新生婴儿出生的人热切地欣赏他,赞美他,抚摸他。

但没人认为新生儿在受苦。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好好休息。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在社会中是弱者,通常我们给予他们的是喜爱和同情,我们又何时真真正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了解过他们呢?我们为儿童着想并不仅仅是用儿化的声音和他们说话,也不仅仅是用温柔的语气和态度来对待他们,我们应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我们要了解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想他们。

从个人的角度看,无论从什么方面,我们都清楚,我们都是热爱儿童的,只是我们爱他们的方式错了。真正的爱其实就是理解,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我们会包容他的缺点,既然我们爱儿童,我们也应该理解他们点,爱他们的缺点。即使是**,也是有很多缺点的,更何况说儿童呢?

儿童们通常犯了错也不知道错了,而我们却会认为这是低级错误,怒气冲天地对他们加以责打,责打后又有什么作用呢?这种行为最大的作用只是发泄了我们自己的愤怒而已,我们无耻地把儿童当成了我们发泄的工具,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只会使一个儿童留下心理阴影,更怕面对一些自己不确定的事情而已。我们口口声声都会说自己有多爱多爱儿童,但到底有没有想过,我们爱的方式是错的呢?

很多**都会说当小孩大了就会明白自己对他的爱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儿童成年后依然无法理解**的行为呢?或许有的**用这种爱使某个儿童获得了成就,就说自己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正确的,或许这个儿童接受其他方式的爱能获得更好的成就。在很多时候儿童是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我们要加以理解,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是错的,有什么后果,以后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了,但很多**并不是这样做,他们却期望儿童事事都做的是对的。

记得我小时候犯了错误我父亲就责骂我:“怎么什么都要教呀!”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儿童,认为儿童和我们是一样的,犯了错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知道儿童根本不懂这些,还需要我们去教。

俗话说“不知者不罪”,为什么儿童犯错我们要这样惩罚呢?就算儿童再三犯错,我们也要知道他们是不能和我们比的,他们的记忆,思维都不及我们,我们应有耐心。或许有的时候我们真的要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儿童,但我们一定要问心无愧,我们要知道这时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未来,我们是在真真正正地在为他们着想,而不是为了发泄我们自己个人对他们的不满。

否则,以错误的方式爱他们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最好不要爱他们。要掌握正确爱他们的方式就要先理解他们,从他们的思想、利益出发来与他们进行朋友而不是长辈间的交流,从而在他们不会的事情上对他们加以指导,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看,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继承者,我们有很多未完成的事都需要他们替我们去完成,我们需要理解儿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为比我们更有成就的人。在当今社会,儿童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确应该去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是在生活中说几句关爱儿童,在节日中制定儿童节,对幼儿园、小学多一些照顾而已,难道我们真正做到了关心儿童吗?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忘记了他们是孩子,需要我们的关注。

如果我们在公共汽车上遇到孩子,作为* *,我们会为他们让路吗?而教科书上常写的都是要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当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给老奶奶让座时,我感到无地自容,我觉得我们对下一代有点欺骗的色彩,让他们懂得了良好的品德,而我们自己却做不到,我们没有资格教他们。要做到关爱儿童必须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不管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必须有这个意识,关爱儿童,人人有责,因为他们不仅是父母的孩子,还是国家的孩子。

综上所述,无论从儿童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看,我们都应该热爱儿童,关心儿童,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要了解儿童。如果你不知道他们想爱他们什么,那不是真爱,不能促进孩子的良好发展。要用真爱对待他们,我们必须时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13

《童年的秘密》在美国最早出现译本,在所有的英语国家里,尤其在美国确实是大受欢迎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完全属于儿童的世界。

理解幼儿的世界,是儿童教育的前提。我们对孩子了解太少,正如蒙太梭利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生活。因为儿童当时并不能把它表现出来,而且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儿童才能秘密地完善这种心理生活。”在《童年的秘密》里的敏感期一节中,说道,“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要“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儿童的生长有其自然的规律,儿童的发展有其自然的进程。这就好比孩子是一颗幼苗,幼苗是需要自己成长的,而我们所做的工作只需静待观之,需浇水时浇水,须施肥时施肥,而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儿童就应该遵循这个自然规律,让他们朝着该有的方向发展。成人应该只是一个引导者,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不应该帮他们画好路线。这和夸美纽斯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当今的社会中,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寄予几乎所有的期望。于是他们就让自己的孩子很小就学东西,学各种各样的东西,不管孩子自身愿不愿意。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只会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是一个很幸福的孩子,她有一个爱她的妈妈,又遇上巴学园的小林老师,他们都给了小豆豆最宽敞的发展空间,让她成就自己的未来。

“孩子的独白”内容涉及所有对孩子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既写孩子的欢乐,也写他们的痛苦。这痛苦是惩罚和巨大的压力造成的。大人会不断逼着孩子取得尽可能高的成绩,这使他们痛苦

不堪。当然,我们也写了孩子对规则的讨厌。规则肯定是成人世界的一部分,但与一个小孩子的世界则无缘。儿童的世界是由想、好动和玩耍组成的。守时、取得成就、做事井井有条等是成人的一些重要的能力,但在儿童的心灵中则没有多少分量。为中国人及其孩子的未来写一本书,意义非常重大。有些中国人给我们讲过他们童年的故事,我们主要就写他们的情况,好让读者意识到孩子会把童年的影响带入青春期和成人期,而正是这些影响塑造了人的一生。今天,关于性格培养和当代教育原则的谈论或著述并不多见。而实际上,人们在这两个领域已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创新,其成果可帮助当今的这一代父母以适合现代儿童生活的方式教育下一代。这样,孩子就会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巨大人力和精神资源的国家成长为能干的大人。

《童年的秘密》第一次深刻而科学地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心灵的真实景象;给我们展示出儿童这个未知又奇特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教育,儿童的世界将会多一份精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14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规定的。1、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2、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

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4、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儿童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意见和意见的原则;不歧视原则。

给我的启示: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篇二:《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好书,它揭开了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本书,作者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的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着作。

孩子天生就有秩序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之前,我们并不太在意。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对这一点有了感觉。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去考虑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了,年幼的初生儿将用啼哭来表示**,稍大点的幼儿园小朋友就会大胆说出来,到了小学阶段的儿童,甚至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这一点原则,多考虑儿童的感受,并作出让步。

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好处。例如我家现在读幼儿园的女儿,在吃晚餐时,对餐桌旁边谁坐哪个位子很敏感,平时,她习惯坐在爸爸妈妈中间的位子,爷爷坐在最旁边的位子。我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坐在女儿的座位上吃晚饭。我女儿马上说:“爸爸,你坐错位置了。你不必让我回到我以前的座位上。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的学生,他们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们在教室里上课之前,会很自觉地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当有一名学生总是站着,或者在捣乱,其他学生总会觉得不习惯,从而会对他产生反感,当我到了教室里之后,很多学生会主动地举手告诉我这个学生怎么样不遵守纪律。

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成年人应该去努力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教育的新时代,真正帮助人类。首先要满足孩子的睡眠需要,“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应该让他多睡些”。

新生儿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为主,一天的非睡眠时间只有几小时,幼儿园小朋友能一天睡上12小时以上,到了小学生,是能睡上九小时以上,才能满足睡眠。但是,蒙台梭利也告诉我们,千万别让儿童过量睡眠,过量睡眠,会让他们缺乏必要的活动时间,不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不利于成长。我女儿说如果你睡得太久,上幼儿园就要迟到了。你应该早睡早起。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作业量过多,有的同学写得较慢,一直写到晚上十一点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午也有作业,不能午睡,这样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八小时,这样,怎么能满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台梭利说,**能够以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了**替孩子做事的情况,就不再是孩子们自愿去做,而是**利用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拿我女儿来说,因为担心她自己吃饭会吃不饱,因此都是大人喂给她吃,但最近我发现,在吃饭这点,她早已落后于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儿园里吃饭排名倒数。

我在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喂她。她缺乏独自吃饭的锻炼。难怪她在幼儿园吃得很慢。这些天,我们不喂她,让她自己吃。在过去的几天里,她进步很快,她可以用筷子吃饭了。

我也在暗暗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让她自己吃呢?为什么我们要帮她呢,让她自己来不是很好吗?有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写家庭作业时写得慢,陪伴的家长又没有耐心,为了赶时间,家长会帮着写,这样将不利于学生快速完成写作业。

在学校卫生保洁中,低年级的家长会主动帮孩子大扫班级,这不利于孩子劳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