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飞越老人院的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1
老人都是容易感动的。老人都是脆弱的。或许武断,但是大多如此。
这个时候的他们是七零后,是八零后,是九零后。他们声音听不见,心得体会他们口齿不清话说不明,他们腿脚不麻利走不快,他们老年痴呆卧床不起。他们有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儿子是某某集团CEO,是大律师,是大医生,是学校教授,但是他们依然在疯人院一样的老人院里面"安享晚年"。并不是一定要描绘一个病态的老年人还有树立一个不孝的后代给大家看,只是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的子女在口口声声吼着责任的时候却把老去的父母当成是一个负担。
在电影进行到大概三分之二的时候老周和自己的孙子在夜晚的河边聊天,老周讲了一个麻雀的故事给他的孙子听。麻雀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在和儿子聊天时候像是假装痴呆一样问儿子站在树上的鸟儿是什么,连续问了三次。儿子不耐烦的告诉说是麻雀,最后一次回答甚至吼起来了。这个时候老父亲眼里面噙着泪,从自己的荷包里面拿出一本日记本,上面记录着这个年轻的儿子小时候刚刚学会说话不久父亲带他出去郊游的事情,那个时候,儿子天真的问着父亲树上的鸟儿是什么,父亲高兴的说那是麻雀,儿子每问一次父亲就欣喜的回答一次,说不出有多幸福。讲完故事之后老周的孙子给了老周一个拥抱,爷孙俩都哭了。
全社会,都应该为我们的老人们做点事情。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不能不顾一切的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再去哀叹,人老了不中用了。而是需要每一个儿子,每一位女儿,莫要觉得给了自己的老父母每个月六百块就以为是尽到了孝道,莫要觉得把自己的老父母送去了老人院,就是尽到你们的责任了。他们要的不是六百块,要的只是你在身边,哪怕只是一年短暂的一两次,他们都心满意足了。
我看着他们表演都不自觉的笑了。是真心的笑,幸福的笑。我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他们可以飞跃老人院,不光是老人这样,任何时段的人都不能过得太安稳把梦想搁浅,尤其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我们更应该是这样。他们告诉我要跟着自己的心走,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要去迈开第一步。走着走着。我也会在者不自觉中,找到我们自己了。
再多的误解都会化解的。搞不懂为什么有的子女荣华富贵而自己的老父母却没有落脚之地。这是一种变态畸形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该要改善而且必须要改善。
愿他们就像奔驰的骏马一样,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拥抱生活去,在阳光下,在河流边。放声大吼放声大叫,该忘得都忘掉,这才叫幸福。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2
刚看《飞越老人院》便想到了《飞越疯人院》,两者虽一名词之差,内容很大程度上有些许雷同,但表达的意思在我看来是迥然不同。
《飞越疯人院》大概是一两年前看的片子,它被拍的很早,印象之所以很深刻倒不是因为它获得了很多奖项,而是里面自我,本我,超我的一种精神让我费解,我时刻被困惑,于是便牢牢记住了。
今天看的《飞越老人院》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都是些老艺术家,如电影宣传所说,里面老艺术家的年龄加起来达3000多岁,我想这是任何一部电影也不能所比拟的吧。《飞越老人院》的导演说他所拍摄的电影是追求励志,青春,疯狂的。并没有刻意反应现在老人在老人院的生活,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我也看到电影上的标签,有写喜剧。看完电影,我觉得确实也达到了导演所说的追求了,励志,青春,疯狂。
励志
在关山养老院里,老人们过着都是一潭死水般的生活,定时吃饭,吃药,由护士陪着,喂着等等。但片中的老周一直娱乐大众,变魔术,鼓励大家也参与世人都觉得老人在做一些不可能做的事:超级变变变。自己掏钱买材料制作麻将道具,其中“演员”的选定,麻将的排练,充满各种嘻哈,逗人发笑。经过一点时间的排练众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去天津参加比赛了,于是向院长提出了这个请求。院长本着医院要注意老人的安全,要对老人负责,对他们的家人负责,不同意。于是说老人们的孩子都同意的话,养老院也不会有什么意见。老人在孩子们面前的麻将表演,也确实逗乐了他们,但最后结尾,有两个老人脖子扭到了,正好给了一个不能出去的理由,太不安全了!众人陷入低谷,这样闲下来的几天,老周的病情也恶化了,被老葛发现了,老葛决定一定要完成老周的生前的愿望,去天津表演。养老院的老人们于是偷偷背着院长练习新的活动。这让人觉得这些老人就是老顽童啊。为了自己的愿望不愿意坐以待毙,积极进取,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在一潭死水之中,在老人院等死。
青春
我们经常感叹时间是把杀猪刀,感叹青春在流逝,不再回来,青春在我们眼中就是年龄,二十一过,我们在奔三......但青春在这部影片里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另一个新的含义,青春不再是年龄,是一种心态,做着年轻的事,影片中老人们的青春,让人羡慕,可敬可叹。
影片一开始就是老葛没地方住,孙子结婚,儿子不让他参加,来到老人院后,院长又说满了,根本没床位再给他,于是他和老周是共挤一张床位,房间的另一个老人老金又总是发“人来疯”,老葛老伴给他留下的一盆植物也摔坏了,一切的不如意让老葛有了自杀的年头,最后被老周发现了,劝了下来。老人心情郁闷,伤心啊,到头来混的如此凄凉。老周也没再说什么,接下来的几天里,养老院的老人们忙活了,推拉木头,做床,手工刺绣,做枕头,完工之后,大家齐齐来到老葛房间,搬进床,送上绣有一朵花和“葛”字的枕头,植物重新找了个铁盆种下了,这样就像有了根,同样也收获了友情,大家互帮互助,温暖人心,日子有了盼头。这种没有利益的友情我们曾经拥有,在青春不谙世事的时候,大家交心互助。当生活的种种关乎生计小事,渐渐迷惑心智,疏离朋友,给自己的内心筑上一道墙壁,自认为有了避风港,但从此孤独着,我们有时会想这是成长需要的代价,其实这些都是借口吧,其实这会青春是真正的再离去......
疯狂
养老院就是给老人家养养老,晒晒太阳,和护工聊聊天,准时吃饭吃药睡觉。这是在常人眼里老人院的作用。而老人们在老人院里自己排练活动,想出去参加比赛,这些都是疯狂的事,应该被遏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人们只能决定偷偷溜出去,在新的节目练好之时,运用聪明才智想出偷溜的法子,借助老人们大家的配合,成功飞出了老人院。到之时,老人院外的风景真的好美,蒙古草原的辽阔,有草有河流,有羊有马,这也是一种青春,老人们年轻的时候都是一匹匹骏马在生活中不讲驰骋天涯,那也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吧。疯狂的外出,被院长得知之后就是加急寻找啦。老周在途中病情明显的恶化的更厉害了,但他们依然是在车中歌唱,去河边郊游野餐,生命的最后,纵死又何妨?当然不能死,还没有到天津,还没完成愿望。院长他们当然找到了老人们,但是被老人们感动了,我想这就是戏剧性吧,当然是真的很感人,让人心酸,老人们生命的尽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外面连这个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又是何其的残忍。最终参加了比赛,老周也满足了最后个愿望,到了海边,虽然没看到海上日出,那种新生。但他应该也满足了吧。尽管影片后文也有老葛的提议,大家的帮忙合作,一起在老周的遗像面前以生前表演活动的形式表演了海上日出,这也是种升华,影片嬉笑的背后还是让人有丝丝感叹。生命的终结其实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3
《飞越老人院》整部电影没有所谓当红明星做票房号召,却都是一群老戏骨,老艺术家。通过他们所刻画,表演出来的孤独,没有安全感却又拼劲全力开心活着的老人,可说是赚取了我大把大把的眼泪。
电影从葛老头进入老人院的所见所闻说起。他们或因儿女不孝,或因被嫌弃没钱,或因与子女有矛盾,或因无儿无女,不得不踏进老人院的大门,从此过上了每天看着老人院的那片天,等待死亡来临的日子。
“我这辈子怎么混成这个样子了?老了,老了,我连一张属于自己的床都没有啊!”这不光是葛老头的心声,更是所有住进老人院老人的.心声!对于年老,以及年老带来的身体变化和不便,他们无力改变什么。「最美不过夕阳红」,可这抹夕阳并不温馨,也不从容,而是残酷与唏嘘,令人不寒而栗。
老了,老了,却如同我们一般,依旧向往快乐,向往自由,依旧有着梦想。电影里的周老头,就想看看大海,看看海边的日出。反观我们自己呢?在追求自己理想与梦想的同时,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父母的心愿?
电影中,老人院的老人想要从所在的城市去天津参加一个比赛,院方需要征求家属同意才行。老人是多么向往外面的世界!却被自己的孩子们以“老人们现在已经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了,出现危险,谁负责”这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给拒绝。“在老人院待着多好,净给我瞎折腾”一位家属如是说!家属们心安理得的把老人们往老人院一扔,然后做个“甩手掌柜”。谁负责?还是谁都不想负责?
人越老,对子女越是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行动上,也在心理上。我们为了生活而忙碌的时候,父母不希望因为他们而造成我们的负担,增添我们的烦恼,选择自己承担所有,心理上却无时无刻不期盼着一家人能平安,快乐的一起生活。正如我妈妈,每次打电话,都会试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说她想我了。而我的回答永远是那么自私,残忍。
小时候的我们,总会因为同样一个问题,反复追问父母,而父母也总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给我们答案。现在,我们能否耐心倾听父母的唠叨,心平气和与因年纪大而容易健忘的父母交流?惭愧的是,我没能做到。我总是嫌父母唠叨,总是将其归为甜蜜的“负担”!(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4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影片后来告诉我们,大多数在精神病院的患者都是自愿呆在里面的,没有想要出去的愿望。只有一个人,麦克莫菲,是还具有这样的意识的,要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尽管不成功,但是是无愧于自己的心的。
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当2为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不过,应该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知道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观众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意料:酋长把麦克用枕头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一起逃走了。
很难想象得到,这部片子是7几年拍的,里面体现了福柯关于精神病的思想,如果结合着他的《疯癫与文明》来看,是最好不过了。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5
影片开始就有种肃然沧桑的凄凉,老人院的老人们,吃着各式的药丸,打着盹的,喝着奶瓶的,测着血压的,做着复件的,自己扎针的,洗着已经枯槁的身体的,洗牙套的,哆嗦着拿着茶杯喝水的,互相搀扶着过马路的。
一个模仿节目开始了老人院的飞跃。他们整日的呆在阴冷空窄的老人院里,只好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点乐趣。这个看似心情总是亢奋的老周,不过是在转移和掩饰疼痛,这是影片后来才慢慢讲述的。
老葛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老人的典型,晚年被儿子撵出自己的房子,得不到儿子对于亲情的无限关爱,最后只落得带着一箱行李和一盆花去投靠当年的友——老周。
当他深夜被邻床老人的梦呓吵醒时,他定是不习惯的,可是他当时并没有爆发出情感的波动。可是当他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失禁时,他想到了自杀,到这时他的情感才强烈而狂放的迸发出来了。那句“老了连张自己的床都没有”顿时就让我泪湿了双目。大半辈子的光阴,到最后连自己可以安心养老的地方都没有。
在老周和其他老人的帮助下,老葛有了自己专属的木质无漆的床铺,还有印有“葛”字的枕套和被套,他看着那些,噙着泪水再三道谢,然后是无言。这沉默如此温暖而动人。
老人们不甘寂寞,编排麻将,还各出己见的提意见。这样多方面持久的锻炼还算是有了些成效。
重阳节,老人院里不是爱心志愿者,就是老人们的亲人们。老葛的儿子和孙子的对段关于钱和罪对话可算得上惊心。老人们安慰老葛说,至少他的儿子和孙子都还健在,至少他还有钱留给后代。
麻将节目因需到天津被院长驳回了,说是路途遥远,不安全,院方是要承担责任的。最后的争执结果是需要所有家属的签字同意才能同意。聚集家属后,表演了这样一个俏皮而有新意的节目,引得全场大笑,因为最后的时候突发情况,影片的矛盾推上了高潮。
老人们在院方和亲属的反驳里失去了斗志,同时老周的病情也开始明显化,他的心绪在此得到了最大的表达,这反倒让老葛有了坚持的信念,只为帮助老周完成最后的心愿。
在老葛的呼唤里老人们重新选人,重新编排了节目,这些都瞒着院方,然后又偷偷的去编排和安排日程,在这中间,老葛终于得以有机会对孙子诉说了往事,孙子心里关于爷爷的天平开始倾斜了。
在不出老人院的老人们的假装吵架下,他们几个要表演的老人顺利的出了城。还有两个自告奋勇参与的,一个是把老周当成老伴的老太太,一个是坐着轮椅的老人。
老人们欢快的出了城,走出了他们从没有出过了天地,分外兴奋,只是老周的病情还是没能隐藏住,只得休息。解决生理问题的时候,老人们调侃老周去帮老奶奶拉裤子的拉链,这平淡而细微的其实也是一种简单真实的幸福。
在院方和亲属发觉老人们不在院里时,又急切的追赶。院长在车上对一个老人的儿子和老葛的孙子说:“我们的父母现在都有70岁左右了吧,我们假定他们还能活20年,以我来说吧,我每年只有春节那几天回家过,其实也就是五六天,但是每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两三个小时,五六天是十几个小时,二十年是两百多个小时,想想就觉得可怕,总觉得二十年还很长,可是这么算起来,我们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也剩十几天了。”这样恐怖的数值真的不敢算,更不敢想。然后他们都是无言,这静默里有无尽的惭愧和反思。
老人们甚至还和年轻人拼车技,还以为别人是找茬的。他们沉醉在美丽的自然里欢唱,甚至还配合失忆的老奶奶到河边野餐,他们放肆的在大草原上疯狂。他们佩服老奶奶活到一定境界,该忘得都忘了,不该忘得都记着呢。老周还随手采了一束花给老奶奶。
他们想劝阻他们回头,可是老人们一意孤行的坚持着,抱怨着自己一直都没机会说出的肺腑之言,以一种玩笑的网络常用语结尾,最后他们没有拗得过这群执着的古董们。院长要求一起去才放心,那个失忆的老奶奶竟然分了一株花给院长,真怀疑她的失忆是否属实。
在大草原上彩排,在蒙古包里喝酒,老人们和藏民融为一体,其乐融融,在空旷的空间里悠远绵长。老葛给孙子讲父亲和儿子关于麻雀的对话。曾经在哪里听过这个故事,再听还是不禁没有忍住眼泪,到此已经不知道哭湿了几张面纸了。孙子听后很是触动,给父亲打了电话,把电话转给爷爷,可是爷爷竟不知道该从何开始,沉默后挂了电话,爷孙两人无言相拥,父亲只听到了电话断掉的“嘟嘟”声,可那表情分明不好过。
到了天津,也就是他们比赛的地方。老周的病情已经恶化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了,院长又不敢让他冒险了,可是他还是坚持。失忆的老奶奶在老周人生的最后也算是给了无数的温暖。
比赛很成功,他们的《照镜子》获得了全场唯一的满分和满堂喝彩,虽然在比赛过程中,老周已经很难继续进行。所有人又是眼泪,又是欢笑。主持人让他们说参赛原因时,老周说,是为了能进决赛,到日本找女儿,想当面道歉,不想带着怨恨离开这个世界,如果女儿听到了自己的道歉,就是死也不遗憾。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长时间掌声。
场内欢喜,场外思绪万千。电视机前的人也被他们这群执着的老人软化了,眼泪不自觉的滑过脸颊。
可是老周的人生似乎注定在此快要终结了,老奶奶一直擦拭着老周脸庞的污渍。他们一群人去了大海,他说他已经心满意足。在他期盼的海边日出前,以遥望日本的姿态带着遗憾永远的合上了双目,在场的所以人都哭了,所有人。所有人都清醒地沉默着,仿佛都在思考着自己的去处。花开了,太阳升起了,可是人走了,花在来年还会盛开,太阳隔天还会升起,可是人却不会再次出现。在他们的思绪里,船徐徐飘过海面,然后远去,正如老周。
老葛为老周拍了一个节目,老葛父子的关系也终于缓和。在老周的照片前上演了一场日出,那正是海边的日出,有海浪,有流星,有船,有太阳。看着他们凝重的神情,连我都觉得分外严肃和庄重。分明看到照片里的老周笑的一脸天真和灿烂。
影片最后花絮里,一一出现老人们慈祥而安宁的面孔,面对镜头,都还有羞涩之心。
这部影片让我多次泣不成声,这样的情况以前只有被母亲狠狠的骂过才可能发生。其实这影片只是让我想到亲情,想到衰老,想到死亡。我并不痛,可是却有某种物质恶狠狠的撞击到了我的心脏,我停不住眼泪,好像不受我控制似的。
父母与孩子的爱从来不对等,亦不公平,当然也谈不了对等和公平。有些东西生来就是公平的,比如死亡,曾在某处看到过一句话,“死亡是大自然最后的公平”,没有人可以逃离,又比如时间,没有谁的时间比谁的时间珍贵,没有谁的时间比谁的时间更快,只有谁的时间用到了最大化。
没有人愿意去接触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可是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就不得不正视。没有人愿意在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的时间里安静而宿命的等待死神光临。没有人愿意在死前仍旧不能完成人生最后普通而平凡的意愿,然后还要带着这样尖锐的疼痛离去。
在偶尔平凡的幽默里讲述不一样的老年,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描绘着人生最后的欢乐,用沉重哀怨的声音记录着世界异样的光芒,以无言而无助的姿态表达着对时间的无声愤怒,用多次难得的沉默去陈述老人们被忽视的微小梦想。每帧画面,每个字眼,每个音符,都是导演对于人生深深的致敬。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6
老人都是容易感动的。老人都是脆弱的。或许武断,但是大多如此。
这个时候的他们是七零后,是八零后,是九零后。他们声音听不见,他们口齿不清话说不明,他们腿脚不麻利走不快,他们老年痴呆卧床不起。他们有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儿子是某某集团CEO,是大律师,是大医生,是学校教授,但是他们依然在疯人院一样的老人院里面"安享晚年"。并不是一定要描绘一个病态的老年人还有树立一个不孝的后代给大家看,只是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的子女在口口声声吼着责任的时候却把老去的父母当成是一个负担。
在电影进行到大概三分之二的时候老周和自己的孙子在夜晚的河边聊天,老周讲了一个麻雀的故事给他的孙子听。麻雀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在和儿子聊天时候像是假装痴呆一样问儿子站在树上的鸟儿是什么,连续问了三次。儿子不耐烦的告诉说是麻雀,最后一次回答甚至吼起来了。这个时候老父亲眼里面噙着泪,从自己的荷包里面拿出一本日记本,上面记录着这个年轻的儿子小时候刚刚学会说话不久父亲带他出去郊游的事情,那个时候,儿子天真的问着父亲树上的鸟儿是什么,父亲高兴的说那是麻雀,儿子每问一次父亲就欣喜的回答一次,说不出有多幸福。讲完故事之后老周的孙子给了老周一个拥抱,爷孙俩都哭了。
全社会,都应该为我们的老人们做点事情。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不能不顾一切的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再去哀叹,人老了不中用了。而是需要每一个儿子,每一位女儿,莫要觉得给了自己的老父母每个月六百块就以为是尽到了孝道,莫要觉得把自己的老父母送去了老人院,就是尽到你们的责任了。他们要的不是六百块,要的只是你在身边,哪怕只是一年短暂的一两次,他们都心满意足了。
我看着他们表演都不自觉的笑了。是真心的笑,幸福的笑。我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他们可以飞跃老人院,不光是老人这样,任何时段的人都不能过得太安稳把梦想搁浅,尤其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我们更应该是这样。他们告诉我要跟着自己的心走,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要去迈开第一步。走着走着。我也会在者不自觉中,找到我们自己了。
再多的误解都会化解的。搞不懂为什么有的子女荣华富贵而自己的老父母却没有落脚之地。这是一种变态畸形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该要改善而且必须要改善。
愿他们就像奔驰的骏马一样,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拥抱生活去,在阳光下,在河流边。放声大吼放声大叫,该忘得都忘掉,这才叫幸福。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7
人生短暂,数数也不过只有几十个春秋;时光匆匆,晃眼间已是蹒跚漫步的银发老人。中国老龄化的进程迅速,目前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突破2亿了,约占总人口的14、3%,这庞大群体的呼声,我们需要关注,关注老人的需求,实现和谐的社会。
“我来老人院都七八年,眼睁睁的看着一些老伙计,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了,我不能想到我自个的结果吗,那我呆着这干吗?这不明摆着是等死吗?趁着我还活着,走出老人院,看着外面的世界。”这段话是我看完《飞越老人院》电影后,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的确,当人步入老年期,他们的生理机能渐渐失衡化,慢慢成为需要呵护的弱势群体。但是老年人还有着独立的自我意识,有着自身的心理需求。作为老人的家属或者年轻人,不能简单地以为把老人安置到老人院里生活,自己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做自个的事。老人院可以在政府的'资助下办起来,但老人愿应在谁的支持下去实现呢,无疑是作为家属的我们有义务去帮助老人实现他们简单的愿望。
当初功能派社会学家提出社会脱离理论,认为老年人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逐渐下降和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丧失,而希望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退出社会。老人退出社会,进入家庭生活,有的老人由于自身的一些疾病缠身或者上了年纪,无法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需要别人的保护和帮助下。因此,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进行角色互换,换成我们陷入这种困境之中,去感受老人渴望参与社会活动,完成一些心愿,但又力不足的无奈之情。
记得2014年国庆期间报道了一件地方新闻“10月4日,在山东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一男子用板车推老母亲逛游乐场的场景感动了许多游客。该男子名叫张金宝,趁着“十一”假期,他用板车推着86岁的老母亲来到游乐场,让年迈且腿脚不好的母亲第一次见识到了游乐场的热闹。”新闻报道的那位慈祥的老奶奶在儿子的陪同下,老奶奶露出高兴的样子,场面十分温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亲情是这个世界上弥足珍贵的感情,我们对待自家的老人应该及时行孝,满足老年人简简单单的愿望,而不是把老年人的愿望当成一种负担,觉得实施老年人的愿望,是对他们的可怜。
我们总有变老的时候,其实我们现在对待自家的老人的态度及行为,是对下一代无声中进行的社会化。当我们老了,头发白了,手脚无力,我们也需要年轻一代人的帮忙,而要是他们以各种理由推脱的话,你会是什么感受呢?当我们老了,进行到这种老年角色时,我们处于这种境况中,我们也有我们那时想做的事,如果那时的情景就像电影中,我们被困在老人院里或者在家里,那种等死的状态,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要有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站在老人的角度,想想我们每天能为老人做点什么东西。其实,老人最怕的是孤独,能够多点时间陪陪老人,带老人出去走走,见见老人想见的人,可能这就是老人最简单的老人愿吧。我们应该是老人实现简单愿望的支持者,而不是绊脚石,阻挡老人一切简单的想法。外面的世界再大,终归要落叶归根,满足老人的愿望,才是真正能让我们心安理得。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8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
1、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只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这句台词无非是表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因此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直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后来,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乐。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9
当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想到的是美国的一部电影《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讲述了正常人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到疯人院的故事,迈克的到来,为死气沉沉的疯人院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使得那些精神失常的人也能够过上他们所认为的愉快刺激的生活。同样,《飞越老人院》中的`故事也发生在一家暮气沉沉的老人院中,这里住着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有的被子女抛弃,有的没儿没女,有的人精神失常;因为这些原因,他们住到了养老院。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这里的老人们的遭遇,我是非常痛心的。百行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这里我却看到了美德的缺失。因为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本应是儿孙绕膝、坐享天伦,然而他们确被子女送到了养老院,过着浑浑噩噩等死的日子,这是非常悲哀的。接着我想到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多年计划生育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同时又不得不面临这些老人们的养老问题,让老人们能够在晚年的时候过上幸福快乐生活,是我们做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这不影片让我思考更多的还是如何让老年人能够幸福快乐生活的问题,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老周,他的乐观开朗、幽默大方深深吸引着我。为了让老人院中的老人们能够生活的快乐些,他变着法的组织大家排练节目,甚至设计带领大家逃离老人院,驾车“飞越”驰骋公路。当看到了老人们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耍宝卖萌”,相互逗趣,像小孩一样快乐的时候,我又感到特别的欣慰。我们做子女的,所希望的不就是我们的父辈们能够过上快乐的生活吗?
电影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10
一部有名的片子,据说击败“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奥斯卡奖。西早闻大名。
不是疯子的男主角,因为误会被抓进劳改农场,又因为不好管理被送到疯人院,请医生鉴定是否疯,是否是逃避劳动的借口。
于是,一个不疯的人进了疯人院。
他可真的有热情啊。他的洋溢着欢乐生机的笑脸,给疯人院单调麻木的病人们带来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篮球。耐心而执着。他要求开电视看橄榄球比赛,艰难的争取,没有效果,就对着空白的屏幕有声有色地讲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疯子跟着他对着空屏幕激动的又喊又叫。他带着大家越狱,去游轮上海钓。他请女朋友带着酒来院里狂欢。即将逃离的时候,他怂恿女友,鼓励羞涩胆怯的`男孩勇敢的表达爱,做自我想做的。因为帮忙男孩找回勇气,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错失了夜里逃离的机会。护士回来了。他的机会没有了。
我问西,有何感想。西反问我。我一边思考,一边整理思绪:“我觉得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修道院和护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篱。守旧,压抑,枯燥,禁锢着我们的生机和活力。有时候,也像你周围弥漫的慵懒,得过且过,贪图享受等等习气,那样的习气已经让人习惯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护士出场的便装就是那套黑色的压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们内心的生机活力,我们要打破这个环境,做自我想做的,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这部电影像一个寓言,说我们每人怎样追随我们的内心,坚持自我本源的生命的热情,怎样不被环境同化。”西点点头“你看书看得多就是不一样。我只看到了疯人院的表象。”
最终主人公被做了手术,变成个真正的疯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结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发了酋长的期望和生机,酋长最终摆脱了之前的犹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疯人院,在晨光中大步迈向前方。
好的电影,总是会给人以期望和亮光的。就是这微弱的亮光和期望,激励着我们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