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心理作文

心理作文

发表时间:2024-02-05

论文是一个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和发挥创作才能的重要平台。为了写好一篇论文,我们可以尝试多看一些别人的优秀作品。当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特地编辑了一篇名为“心理作文”的文章。感谢您选择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您更丰富的知识!

心理作文(篇1)

一、小学心理健康课内容定位

如今学生的心理教育越老越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中被融入到了课程表当中,作为心理教育启蒙的小学更应当首当其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度过就可以了。心理游戏一般都是由团队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学生团结力量和心理素质。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设计

1.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挖掘学生们的潜能,这种潜能除了在学习上的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是开发小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的过程。以长远发展性的视野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会使心理教育课变得有意义,引导小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并为未来全面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2.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为原则明确教学对象

小学是学生们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从儿童期走向青少年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格外关键,也是因为走向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时,学习压力也接踵而至,以及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严重叛逆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应以整体中得个体作为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开展全面性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模式。

3.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都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首先应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为基础而定,以确保心理教育课真正的起到心理教育的意义。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可以通过各种新鲜的事物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稍微加深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教育学生如何面临学习压力,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进取态度。通过小学的心理健康启蒙教育,相信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名品格健全、善于学习、性格积极、团结自爱的人。

4.教学方法多样化

(视频等方式将故事精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进行思考、学习和改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别人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寻找学习的榜样。

(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5.多角度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来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张人性化、多重性的评价,在这里我们需要重视全程参与并且在最终实现效果的体验。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与能力;在这里我们要求我们实现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实现自我的管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着眼于学生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6.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我们这个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健康课程包括三个环节:暖身活动,导人课程;情感体验,展开课程;总结深化,结束课程。暖身活动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身体放松、拍掌活动、投影、录像、新闻报道、小游戏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这就能很好地完成我们对于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实现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

心理作文(篇2)

最近在读《影响力》这本书,受到了诸多"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启发,由于职业兴趣的原因自然就将其延伸到了网站运营的应用中。同期在群里也和一些圈内朋友探讨过"社会心理学在网购中的应用"话题,反响相当热烈。在此,做个较深入的阶段研究总结。

其实,网站运营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用户心理的运营,如:"从众心理"、"对比心理"、"占便宜心理"等,都是网站运营者最喜欢利用的"人性弱点",特别是电商类网站,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接下来一一举例说明:

一. 从众心理

从众俗称:"随大流",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网站运营中被最常利用的社会心理学就是:从众心理。如:"产品热销排行"、"购买此商品的顾客还查看(购买)过"等网站模块设计,就是瞄准的"从众心理",即社会认同,在"凡客"、"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网站中能够找到很多例证,如“热销排行榜”“相关购买”等页面,都会吸引用户到相关的商品栏查看并购买。

二. 对比心理

对比心理在网站运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手段,如:在对商品进行促销时,商家往往在刊登折扣价的时候会同时显示商品原价,这种显而易见的价格差对比,对消费者的冲击很大,促销效果十分显著。

还有就是在购物结算过程中的应用。当你购买了价值几千元的电脑后,在订单提交结算过程中,网站常常会附带推荐你购买"电脑包、鼠标"等配件,相比于几千元,对这种几十元,一百多元的物品,你就会觉得很便宜,也就容易被引导一并购买。例证如下:

三. 占便宜心理

网站运营中还有一个商家利用最多的心理学,即"占便宜心理",最典型的招数有:产品试用,返利,打折等。商家通过这些最常用且简单招数,能够达到各种不同的营销目的:

1. 试用可以让商家的产品直达用户,并有机会获得口碑;

2. 返利则能够达到让用户消费更多次的目的;

3. 而打折则能够促使用户购买更多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

四. 物以稀为贵

物以稀为贵常用的营销手法就是"限量出售"、"限时供应"。

对此最优发言权的当属那些服装服饰的奢侈品牌了,如Lv、Gucci等,每年都会发售一些限量版产品,将消费者的胃口吊得足足的;另外的例子就是最近两年最为风光的苹果,更是将"物以稀为贵"心理学应用,发挥到了极致。互联网领域最为典型的例子则是团购网站。

说道奢侈品,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额连续数年全球第一,曾经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如今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成为奢侈品的拥趸,奢侈品消费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在消费水平远未达到欧美的情况下,中国年轻人为何如此钟爱奢侈品呢?

消费“年轻化”趋势显著

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年轻白领吴小姐,每月收入过万元,从前年第一次出国旅游时买了一款LV的手提包之后,从此在国际奢侈品上的消费就一发而不可收。这两年只要有出国的机会她就会穿梭于海外各大奢侈品商店“淘宝”,身上的钱包、鞋子、衣服、项链,每一件几乎都是价格不菲的国际大牌。

像吴小姐这样年轻的奢侈品粉丝,近年来与日俱增。“在未来3到5年内,年轻消费者将成为我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欧阳坤表示,目前月收入约万元的奢侈品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在2007至2010年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

不过,在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博士看来:“只能说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年龄在继续下沉和拓展,但不能以偏概全。”她表示,奢侈品分为入门级、中级,还有顶级,国内真正核心的奢侈品消费者也就只有20%,但是这20%的人决定了80%的市场,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而且对奢侈品的价格并不敏感。但是我们从日常生活看到80%的普通消费者,只消费着其中20%的产品,而这些奢侈品大部分是一些入门级的`。

“富二代”之间攀比严重

相比于欧美奢侈品消费稳定集中在40岁以上的少数富裕阶层不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年轻群体则正在日益壮大。

“全球奢侈品消费者年龄最小的就在中国,而且绝大多数是父母给钱去买。”欧阳坤表示,在西方是自己经济独立去买,而中国第一代、第二代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没能太多地享受生活,进而转嫁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导致有些小学生就用最好的手机、最好的书包、最好的钢笔。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很大一个因素是“富二代”之间的攀比,他们首先通过奢侈品进行自我身份攀比,进而攀比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欧美,父母给孩子买奢侈性消费品的很少。而中国的第一代富豪则不同,他们希望孩子能享受这些。

炫耀、攀比已被广泛认为是年轻人购买奢侈品的最大原因。周婷表示,因为奢侈品本身有一个社会属性,或者说有一个哲学符号,叫阶级区隔性。这种阶级区隔性会导致人们互相攀比。

非理性消费害人害己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依绍华认为,由于奢侈品消费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且与财富增长速度不匹配,在消费领域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普遍存在不合理、无规划的消费行为和随大流、跟风走的消费方式。而奢侈消费文化借助商品广告、各类时尚活动及媒体渲染等对社会产生影响,加剧了人们的物质崇拜心理。出于好奇、从众、攀比等心理,年轻群体更容易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导致消费欲望膨胀。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在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通过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奢侈品,这种消费行为并不可取。欧阳坤表示,尤其是在这些孩子还没有创造价值的时候,就开始不当使用价值,长久下去就失去了自己创造价值的动力。而他们的思想有可能会影响几年、几十年。

心理作文(篇3)

人是脆弱的,经不起旁敲侧击,常常因一时冲动而造成奢侈浪费。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理性地对待消费,对自己的理财花销保持足够的警惕性。下面这些技巧不会总能避免你花钱,但它们会从你的预算中消除大量不必要的支出。

1.始终记住你的梦想,其次才是你的现金和信用卡。

对于我来说,我在钱包里放了两张图片。一张是我儿子,另一张是我梦想的家。无论何时我去买东西,我至少看看其中一张,这使我记住我有很强大的理由不去花钱。

2.使用十秒法则。

无论何时当你考虑一次购买,暂停十秒钟再想想。数到十然后再考虑一下你是否购买。想想你生活中的更大目标,问问你自己这次购买是否真的契合它。

3.保持清洁和自信。

个人卫生的价值是相当高的。保持你自己清洁、刷牙、经常洗澡,并且穿干净的衣服,这样你会对自己感觉好一点——更不会被广告的影响力所打动。

4.不要带着你的信用卡或者现金——或者仅仅带够你正准备去买的东西的钱。

如果你手中有钱或者钱包里有信用卡,你会比身上没带钱或信用卡时更容易买东西。如果你正准备去一个地方,在那里你有潜在可能在你知道你自己不该花钱的地方花钱,那么仅仅带必要的最少数额的钱。

5.避开容易花钱的处境。

如果有人建议去购物中心,或者其它类似地方——邀请他们到你家,或者去公园或博物馆之类公共休闲场所。充满着花钱机会的环境非常非常容易导致从你的兜里拿出钱来放进其他人的口袋。

6.花更多时间和与你有相似理财目标的人在一起。

我最好的朋友(当然除了我的妻子)是我见过的理财最稳健并且节俭的人。和他一起做事使我很容易不花钱——一个典型的下午聚会包括玩棋盘游戏或随便看一些科幻电视节目。如果你有很多朋友,看看哪些人使你处于花钱的环境 ,而哪些人更喜欢那些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活动。

7.探索花费更少的兴趣爱好。

我过去有很多很花钱的嗜好。我现在主要的嗜好是阅读( 我像疯子一样burningthrough当地图书馆)和写博客(它消耗时间但是能涵盖自身的花费并且对于时间还有点盈余)。突然间,我就有了用来投资和储蓄的一大笔钱,这是我过去所没有的。

8. 使你的开支有规律。

每周一次(或每月,视哪种对你更好),看看你花掉的每一分钱,数数哪些是不必要的,加起来。你可能叹息不已。每次当你准备花钱的时候都在心中想想这个数字,想想如果这些钱用来投资会怎么样。对于我来说,不错的房子和非常非常好的房子是有差别的。

9.问问你自己为什么恰好是你需要这样东西。

打算买一个平板电视?为什么?你现在的电视机有什么问题吗?你确实有必要花费数千元仅仅为了你的电视机更薄?无论何时你评估一下,购买的压力可能就消失了。

10.对于任何非必要的购买建立一个“等待期”。

在看完上面几点后如果你仍然准备买,那么在买之前等待一段时间。在做出购买决定之前给你自己24小时。走出商店,回家,睡一觉。如果第二天你仍然认为这次购买时值得的,那么去买下它。

心理作文(篇4)

我来自一个较为繁华的小城市,在那里,几乎见证了我所有的成长过程,在那里,看到了我欢呼、奔跑,在那里,也见到了我伤心、流泪。

小的时候,我在这一方土地之上放肆的玩耍,毫不担心未来的路会坎坷,会遭遇许多的挫折。春天,放风筝、折杨柳枝做杨柳帽;夏天,拽上个游泳圈就敢跳进小水池里扑腾、没事就跑爷

爷种的葡萄园中摘葡萄吃;秋天,爬上桂花树使劲倒腾、穿着单衣四处闲逛;冬天,武装齐全跑雪地里堆雪人,爬上院墙摘腊梅·天真无邪的样子,让此时的我,无比想回到那个年纪!

在长大些,我便已入学堂,学习着加减乘除,记背着ABCD,诵读着之乎者也,念叨着天文地理。业余,还和同学开开玩笑,打打闹闹,找几个伙伴一起踢毽子,跳牛皮筋,也没有任何的忧虑。

之后,面临中考、高考,我的生活便被许多的补习课程,各门课的考试试题所侵占。一天二十四小时,睡觉休息的时间渐渐压缩,上课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上课的频率也愈加频繁起来。水笔的笔芯一支接一支,空白的试卷渐渐被做题步骤和解题分析占满,肩头的负担也愈加明显!

尤其是在高三这年,最令人记忆犹新!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紧张的气氛让人无法喘息,每个人都不能停下来,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被甩在身后。正在此时,我变得敢于担当,觉得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已经成长了!胜不骄,败不馁,考的不错不会飘飘然的,考的不好也不会失落灰心,而是吸取教训,补习欠缺部分继续努力。

经历高考,因发挥欠佳,我考取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不过,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倒霉、前途无光的事,因为,在任何地方还需靠自己,即使在名牌大学,不努力,过堕落人生也不会有好的出路,不能抵达成功彼岸。相反,在我考取的大学之中,我能奋进,不颓废,不断充实自己,我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享受最终成功的果实。

一年前,我离乡踏上了自己的大学之路,兴奋,紧张,期待,还有些许小担心。兴奋是即将见到大学的真面目,紧张是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地点,期待是我即将再此度过四年,担心是生怕对着陌生的环境我不能很好的适应。但事实,老天还是挺眷顾我的,让我在同学之间变成了“开心果”,在班级里成为骨干一员,在辅导员前成为助手一名。相信接下来的日子,我依能较为顺利的做完本职之事,打成自己所拟定的目标!

心理作文(篇5)

购买娃哈哈纯净水的人因为知道:“我的眼里只有你”,寻找乐百氏的人们是因为想要享受“27层过滤”后的清澈,而钟情于农夫山泉的百姓们要求不高,只要求“有点甜”就行了。

消费者的需要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以其为中心、强度最大的主导性需要即优势需要,它决定着消费者活动的方向和力度。优势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将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对准消费者的优势需要进行广告定位,就是要求广告策划者在弄清消费者优势需要的情况下,从商品的众多特性中,选择出最能满足消费者优势需要的属性,作为广告宣传的主题,以达到一矢中的的广告目的。忽略了优势需要的广告,就如同在黑暗中向消费者暗送秋波。

动态性是消费者需要的时间性特征,它表现为周期性和发展性。周期性是指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特点,发展性则是指消费者的需要不会停止在某一个水平上或层次上,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按照消费者需要的动态性特征进行定位,它要求的是系列广告,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广告的诉求重点要随着某些商品的季节性、社会生活习惯、消费淡旺季等时间特征而有不同的侧重,不可自始自终都是一幅面孔。有的广告就能很好地运用这个策略,消费淡季中多做品牌广告,而在消费旺季中广告则更多地突出自身商品的性能和品质,以增强竞争力,广告效果比较理想。另一种方式是根据消费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追求质量到追求享受这一心理轨迹设计动态广告,使广告定位的层次始终与消费者需求的层次相对应。

任何企业或产品都必须明确地“锁定”自己的目标消费者群,深刻地研究他们的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地域、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背景材料,以此辩清对消费行为具有动力功能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广告诉求主题。广告诉求主题与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之间的匹配程度,将会增强广告说服的效果。某些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广告策略就显得非常“善解人意”。人们发现,除非是女性专用品,在一般情况下,由男性在广告中使用各种家庭日常用品,更能投合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当女性看到男性使用洗涤剂、洗衣粉、吸尘器等做各项清洁工作或替婴儿冲奶粉、换尿布时,就自然而然地对该广告的产品产生好感。这是因为现今大部分家务工作都是由女性承担和操持,使她们内心感到不满,渴望解脱,所以,当许多女性在广告中看到“男人做家务”的镜头时,特别感到温馨和感动。这类广告就是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使广告主题引发了积极的心理效应。

今天“广告已进入了一个以定位策略为主的时代……,你一定要把进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作为重要之图。”(艾·里斯和杰·特劳特)这种理论要求我们站在消费者角度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回顾一下自己所买的全部商品时,我们会发现,在购买任何一个商品时都有一个理由。比如便宜,好看,方便,品牌有名气,我爱吃,大家都买,正好路过,我喜欢这个名字等,有的理由非常复杂,有时又非常简单。上面举的三种饮用水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钩住人们的感觉

新世纪人们的大脑太可怜了,太累了,所以大脑总是倾向于情感,而不是理智。所以广告人不能让人们的大脑丧失焦点,焦点的东西就是感觉。那种“电光火石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感觉就是我们要追求的。

我们有同样的感受!

心理作文(篇6)

心理学从诞生之初发展至今经历的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并由此衍生了许多流派,主要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下面我们进行具体描述。

内容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内容心理学派的主要人物代表有费希纳和冯特。其中费希纳主张的是心理物理学,再次研究中,他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检测的方法:最小可觉察法,正误法以及军差法。废气那吧,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应用到了心理学中,为后来的心理学提供了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过程来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在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创建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冯特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奠基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它的名字有心理学的独特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从来都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冯特,一生治学严谨,论述成果极其丰硕。1865年他出版的《人体生理学教本》一书,曾经得到与他同时代的恩格斯的大力肯定,而《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更是被心理学界看作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得意而忠实的学生铁钦纳带到了美国,并且在19世纪末,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一个在心理思想上预防的观点极其相似但又有区别的,叫他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由于内容与构造两个学派的'主体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后人一般都倾向于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内容心理学派的理论兴盛了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那种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有的人的直接经验就是指人太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感受到的,例如感觉,知觉,情感等。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可以进行分析的。他家心理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因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造的最小单位,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和感觉,才能把这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而且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元素与规律。为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把人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个导师的身份去聚集他的同事,同学在实验室里从事心理研究工作。冯特指出:心理实验就像被试者系统地进行自我观察,而一切实验手段都是自我观察的辅助手段。在冯特和他的学生看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通过自我观察而直接感受到自我经验也就是人的直接经验。

心理作文(篇7)

1.部分学校和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本源是如何测量人的个性差异,更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发挥人的长处,使人与职业更好地匹配,辅助人的生涯规划,让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已偏离了本源目标,成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通常认为来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就等于心理不健康,这似乎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基于这种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病才去咨询,咨询中心是治病的地方,部分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学生由于害怕周围同学的异样目光,对心理咨询机构也只能敬而远之,他们只能独自查找资料或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求助,而未能向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咨询,这极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2.心理咨询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求都很高[2]。在欧美高校,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很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或“半路出家”,他们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专业化程度偏低,其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心理咨询所需的有关经验,不能妥善处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常常不能令学生满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适应心理咨询发展的要求,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实践中难以保证良好的效果;其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解与心理学原则背道而驰,已经开展的心理咨询偏重于教育和指导,心理活动课偏重于形式而书本化,缺乏整体构建,缺少预防性指导,师生关系很难做到相互尊重与平等。从学生的角度看,学校心理咨询的效益是低的,存在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效果和咨询师的业务水平的评价偏低的问题。有些学生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去,长此以往,学生将对学校心理咨询失去信赖,对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产生极大地影响。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而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经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便成为较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心理咨询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大

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知之甚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借助报刊、黑板报、广播、讲座、特别是各学科课堂教学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常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内容、方式和原则等,逐步认识到心理咨询是面向所有学生包括正常健康的学生。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今,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4.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通过日常与学生交流中还得出,大多数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方式和效果不甚满意。从理论角度分析,咨询应遵循自愿原则,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使求询者参与。只有当求询者有强烈的求询愿望和动机,自愿寻求咨询,这样才会主动讲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配合,使咨询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完善心理咨询方法,例如对学生中的个性问题可采用面对面的咨询与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及网络咨询结合的方式。如当一些学生面对面难以启齿问题时,书信和电话咨询可以减轻学生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并且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为基本特征的网上咨询就特别适合有求助必要又不愿走进咨询室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因涉及面广,范围大,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新生学习、生活适应,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面试等就可采用团体心理咨询。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地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心理作文(篇8)

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为一个引起多方关注的社会现象和较为复杂的法律现象,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许多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学者等各界社会人士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有人甚至将青少年犯罪问题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本文拟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和成因剖析出发,旨在积极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对策,努力促进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及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谐校园

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有活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但同时也是抵御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群体。这样一个人数众多而又十分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上、心理上的发育不成熟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因此,与成人相比,他们更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给予特殊的教育、保护和引导,更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一、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透析。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全球嘱目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犯罪中就有45名是14-25岁的未成年人,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已占相当大的比例。青少年犯罪的人数不仅逐年上升,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这不仅严重危害到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局,更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分析可知,该类案件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从犯罪类型看,主要以侵财型犯罪和人身伤害型犯罪为主,特别是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这三种犯罪为主。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逐步增多,团伙型犯罪现象突出。

3、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暴力成分明显,犯罪手段也逐渐复杂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犯罪后果十分严重。

4、从犯罪年龄看,日益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

5、从犯罪身份看,文化程度均不高,辍学少年人数居多,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均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有些甚至是文盲。

6、从地域范围来看,青少年犯罪以本地人犯罪为主,外来人口较少。

由上可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朝着高发化、团伙化、恶性化、高科技化、低龄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经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剖析。

致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十分复杂,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笔者结合主客观两个方面来探究其违法犯罪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理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道德意志薄弱。

青少年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从不懂事到懂事的关键阶段。身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均处于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易冲动,好感情用事,道德意志薄弱,拒腐能力不强,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走向反面,直至沦入犯罪深渊。

2、容易受争强好胜和情绪偏激的个性影响,逆反心理较强。

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往往好胜心强,易冲动,好感情用事,但自控能力却较弱;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往往乐于自我表现和自我评估,对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的需求增加,但对外界的感知和认识能力有限,容易受到错误是非观的影响,易偏激,逆反心理增强。上述心理和个性的存在往往容易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3、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三观”严重扭曲变形。

如上所述,此阶段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均不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极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三观”,甚至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唯我独尊,部分青少年与家庭优越的同龄人盲目攀比,心理失衡,甚至产生不公和抱怨心理,这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4、自尊心和虚荣心过强,抗挫折能力反而不强。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处在一个趋于成熟但又不够完善、稳定的阶段。盲目攀比、高消费、贪图享受的虚荣心过强,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却不能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反而采取错误甚至极端的方法处理。家长说不得、老师说不得、同学更是不能有一点歧视,否则,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容易选择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家庭教育不当,甚至教育缺失,不良家庭和畸形家庭的不利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大量的案件事实表明,家庭环境恶劣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具体表现为:

第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和纵容子女。一味地娇惯,使孩子产生了“唯己”思想,变得自私自利,动辄不满意便会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第二、家庭构成残缺不全。父母离异或者过早去世,致使子女教育缺失,易受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

第三、家庭不和睦,不和谐。受家庭氛围和不良习惯的影响及家长疏于教育等因素,导致子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第四、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态度苛刻,求全责备,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使孩子的心理产生扭曲。

第五、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对子女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只顾埋头创业、赚钱,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关心,放任自流更有甚者迫于生活压力,让孩子过早地辍学在家。

2、学校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性,教育方式失当。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也未单独设置法律课程,致使一些学生道德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同时,学校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在具体教育中不能联系实际,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不正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现象。而学校与学生又缺少必要的沟通,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正确的心理疏导。另外,学生管理、校园管理不够完善,解决辍学、失学问题力度不够等因素,都极可能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

3、社会不良风气和环境的侵蚀。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都是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文化市场不正确的导向也是重要因素。目前,社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和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当前,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而疯狂作案。同时,目前文化市场中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封建迷信、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各级电视传媒大量引入港澳台影视作品,其中不乏渲染暴力凶杀、淫秽色情的情节,这些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而录像厅、游戏厅、迪厅、网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大量涌现,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之对策考量。

1、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素质,从根源上预防犯罪。

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辨别是非及区分良莠的能力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争强好胜,全面客观地对待事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冷静地思考,正确地分析,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自私自利,不唯权唯钱是图,不盲目攀比。同时,青少年也要自觉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

2、重视家教方式,以理性的方式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中,理性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父母应努力营造一个和睦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互尊互爱。和谐的家庭和适当的模范引导,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因此,每个家庭都必须从对子女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的高度出发,维护家庭和睦,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以家庭为中心,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方案,大力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

其次,父母应明白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树立家庭教育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堂课。父母应加强学习,不断充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家长们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以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最后,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树立联合教育意识。父母要注重与子女多沟通,要转变教育观念,同时,应做到随时与学校和老师保持交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实际、生活现状和心理想法,共同研究教育方法和策略,交流教子经验,提高家长的教子育子能力。

3、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践行“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积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素质教育,在全社会践行“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和“依法治校”的治校理念,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片面注重智育到真正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转变。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所谓“育人为先”。

其次,学校要重视对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倡导以预防为主的教育理念,依法治校。众多残酷的事实与“血”的教训充分证明,加强学校及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学校应将法律课设为必修课。教材内容应涵盖基本的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与青少年相关的其他基础性法律知识。同时,中学应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并聘请资深法律专家为法制副校长。通过学习法律,让广大青少年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到依法律己。

最后,学校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教育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对不良心理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不轻视、不歧视犯错误的学生,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通过建立信任感达到教育目的。

4、发挥社会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中坚力量。

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来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

第二、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第三、坚持不懈地抓好校园周围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第四、要加大打击黄、赌、毒等社会毒恶现象,对危害社会的小群体和小团伙要严防狠打,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方净土。

5、进一步完善涉及青少年违法犯罪治理的司法制度,加强司法预防和司法矫治。

司法机关要广泛宣传,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起诉、审判、改造等环节应特殊对待,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治病又救人的目的。同时,为更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犯罪的司法预防与矫治,司法机关也应积极探索以下工作:

第一、探索建立独立的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判庭即“少年庭”,并将其职能延伸到对已判青少年犯的跟踪帮教工作中,这必将有助于青少年犯的改造工作。

第二、探索改革现行的青少年犯庭审方式,尝试建立独立的青少年审判程序。具体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设立青少年犯刑事审判教育庭。对那些实事清楚、证据确凿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庭审重点不是对犯罪事实进行调查,而是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教育帮教。另一种是设立独立的青少年审判庭,在审理程序上可以弱化某个不必要的阶段,而重点进入教育阶段。在教育阶段,可以让犯罪人陈述犯罪后的悔罪心态、对犯罪原因的自我认识,法官和检察官可以进一步对其犯罪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其认识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以及如何面对将来的改造等。

第三、探索建立青少年犯社会帮教制度、青少年犯社区矫治制度。社会帮教工作者负责对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青少年被告人进行庭前犯罪原因的调查,同时可以协同帮教法官、检察官做好已判青少年犯的跟踪帮教工作,建立帮教档案,对青少年犯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帮教工作,促进其彻底改过自新,避免重新犯罪。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不断推进法制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才能创建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有效的预防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才能积极构建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及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