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 > 生日祝福大全 > 物理教案(汇总六篇)

物理教案(汇总六篇)

发表时间:2023-12-21

物理教案。

请查看以下为您整理的“物理教案”相关信息。在开学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应该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计划。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和智慧应该在教案和课件中充分展现出来。如果您认为这些信息对您有价值,请不要忘记与朋友分享这个宝藏!

物理教案【篇1】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物理教案【篇2】

物理教案: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能源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能源的几种类型及其特点。

3. 理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节能减排。

【教学内容】

1. 能源的定义和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

2. 不同能源的利与弊。

3.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能源消耗的趋势、气候变化与能源使用、能源战略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4.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能与经济、节能与环境、节能与生活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展示实物引入能源的概念。

2. 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中都用到了哪些能源?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定义及特点。

2. 分析不同能源的利与弊,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讨论(10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各自所支持的能源类型,并列出各自的理由。

2. 展示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能源选择的因素。

四、概念解析(15分钟)

1. 讲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全球能源消耗的增长趋势和气候变化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

2. 探讨能源战略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在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15分钟)

1. 分析能源使用中的节能减排案例,如开启节能灯泡、优化家电使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将节能减排与个人生活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作用?

六、总结(10分钟)

1. 概括能源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重要性。

3. 强调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提出实践建议。

【教学延伸】

1.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介绍其他类型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并展示其应用案例。

2. 组织实地考察,到当地的能源产业基地或可再生能源设施进行参观学习。

3. 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采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及整体讨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节能减排的文章,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 参观总结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并撰写参观总结报告,对可持续能源发展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了解能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能源选择及节能减排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后,通过适当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物理教案【篇3】

物理教案范文

主题:引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2. 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体验引力的存在和影响;

3. 掌握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 引力实验设计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引力的概念和作用的形象化表达;

2. 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运用;

3. 引力实验的设计和观察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如苹果掉落)引出引力的概念,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引力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提出问题与讨论(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落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力的存在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找到引力的特征和规律。

3.实验设计与观察(20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组实验设备(如线、铅球、纸片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受引力影响的差异,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步骤:

(1) 用线将纸片固定在桌上;

(2) 在纸片上方放置不同质量的铅球;

(3) 用手指轻轻推动线,使铅球离开平衡位置;

(4) 观察铅球落下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质量的铅球受引力的影响,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铅球的质量与受力的关系,并引出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5. 计算引力(10分钟):

教师向学生讲解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以加深对引力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6. 引导应用(10分钟):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引力计算方法和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与引力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和实验设计。

五、教学参考资源:

1. 课本《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线、铅球、纸片

3. 计算器

六、教学评价:

1. 实验数据记录和观察记录;

2. 练习题和应用题答题情况;

3. 学生之间讨论合作情况;

4. 学生对引力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最后,学生通过这节物理课,清楚地理解了引力的概念和作用,并能进行引力的计算和应用。在实验设计和观察中,学生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物理教案【篇4】

物理教案

主题:运动力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力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1. 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重要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运动力学中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运动力学中的运动方程和相关推导。

2. 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解析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讨论和合作完成问题解决。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个有关运动力学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运动力学的兴趣,为今天的学习做铺垫。

2. 知识讲解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公式,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

(3)导出匀加速运动的运动方程,并通过数个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运动方程的应用。

3. 实例分析

给出一个有关运动力学的实例题,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并解释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4. 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道与运动力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并共同完成解题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练习

布置一些运动力学方面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互相批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运动方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也比较良好。然而,教师在发问环节的引导上可能需要更加具体和针对性,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此外,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物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

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米尺、秒表、易拉罐、小桥模型、测力计、乒乓球、足球、篮球

(1)组织游戏:

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同学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4)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它静止的物体也运动起来?

(1)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及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三、制定方案

(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但是这些专题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

设计探究思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不同的拉力。

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谈话: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

学生制定游戏规则。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教师交待“这个游戏可以重复做,关键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谈话:拉力和推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们的存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下面咱们来做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

学生分两组进行“拔河比赛”。

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认为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认为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为什么?

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讲述: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课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它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超大秘密!

物理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